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 事实上,历来朝廷遇到了大案,也确实是三司会审的机制。
现在有了一个翰林提出来,而且都察院最高长官左都御史也表示愿意主审,那么从道理上是站得住脚的。
李夔龙倒是显得很稳重,他朝天启皇帝行了个礼,道:“陛下,自秦汉以来,三法司会审,便形成了定制,于是历朝历代凡遇钦案,便由主管刑狱机关会同监察机关、司法机关共同审理。譬如隋朝的时候由刑部、御史台会同大理寺实行三法司会审。唐代则实行“三司推事”制度,遇有呈报朝廷的申冤案,由门下省给事中、中书省中书舍人、御史台御史等小三司审理。若是重大的案件,则由大理寺卿、刑部尚书、御史中丞共同审判。到了我大明,哪怕是太祖高皇帝的时候,也都是都察院、刑部、大理寺来决定案情……”
李夔龙引经据典,说了一些前朝的定制之后,又道:“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,可以让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,也免得引发巨大的争议。锦衣卫在刑侦方面,确实有其专长,可毕竟还是不熟悉案件的审理,臣忝为左都御史,愿意承担这样的大事,亲审此案,也好给天下人一个交代,如若不然,臣恐天下臣民见疑,军民离心。”
他侃侃而谈过后,恭恭敬敬的又行了礼,表现出恳请恩准的谦卑态度。
这边李夔龙一出来,后头又有人道:“臣也愿意主审此案。”
众人看去,却是刑部尚书薛贞,薛贞这个人,当初就是攀附了魏忠贤起家的,很是得志,今日他似乎也大义凛然地站了出来。
随后便是大理寺卿,这位大理寺卿陈扬美,倒和魏忠贤没什么关系,不过此人历来刚正不阿,但是因为在地方上任职很有政绩,当时西南有人叛乱,声势十分浩大,攻打毕节城,围困贵阳,朝廷为之震惊。而当时的陈扬美不过是区区知县,他坚守的桐梓孤城处于四面包围的困境之中,但他镇定自若,摄官事统士卒,严阵以待,慷慨临戎,且伺机屡出奇兵以挫敌锋。
等到乱贼平定之后,天启皇帝大喜,对这陈扬美十分看重,夸赞他挫贼靖寇,于是将他一路升为了大理寺卿。
这陈扬美很厌恶阉党,在大理寺任上,对阉党一直都很不客气,可偏偏魏忠贤知道天启皇帝器重这陈扬美,所以对他无可奈何,只好警告儿孙们,让他们尽量避免去招惹这个家伙,大家看着他绕路走便是了。
正因为如此,所以天启皇帝见陈扬美也站了出来的时候,天启皇帝的心里不禁有几分失望。
因为陈扬美对李夔龙、薛贞这些阉党,是历来瞧不上的,但是没想到,原本这势同水火之人,如今却都出奇的一致。
天启皇帝微笑着,这三个人,代表了整个大明至高的司法机构的主官,在任何案件上,都有着巨大的话语权。
现如今一个鼻孔出气,天启皇帝也无法回避。
于是天启皇帝含笑着,看着跪在马下的魏忠贤,道:“魏伴伴……你怎么看待?”
天启皇帝脸上虽是带笑,可此刻却是心头火起,他显然迁怒到了魏忠贤。
其实这也可以理解,三个人里,两个都是魏忠贤的人,这怎么说?
魏忠贤则是面无表情,随即道:“奴婢以为……谋反一案,罪证已经确凿,已经没有继续再审理的必要了,不必多此一举。”
他的话,又让天启皇帝微微一愣。
他没想到,魏忠贤居然反对三司会审,于是他的脸色缓和了许多,随即目光一转,视线落到另一个人的身上,道:“是吗?黄卿,你又如何看呢?”
天启皇帝一直都不是一个完全没心思的人,今日摆驾回宫,却发现了如此诧异的事。
三个法司,居然不约而同要求审问。
而魏忠贤,偏偏又反对。
这对天启皇帝而言,不啻是试金石,他正好掂量一下大家的成色。
被点到的黄立极,只好上前道:“陛下……臣以为……”
黄立极苦笑,他其实并不想做这出头鸟的,可此时已经避无可避了,于是硬着头皮道:“臣以为还是审一审吧,这并非是坏事,否则……要将国家的法度置之何地呢?”
不远处的刘鸿训,不等天启皇帝询问,便已站了出来:“臣也以为应当审一审。”
天启皇帝听罢,心里已有一些数了,他目光落在孙承宗的身上,本是想问一问自己的授业恩师孙承宗。
可话到嘴边,突然忍住,他有些不敢细问,害怕得到的结果令他伤心。
此时的天启皇帝,已没有了方才入城时的豪气,盖因为他突然意识到……有些事儿,自己还是想简单了。
于是他道:“张卿,你来说说看。”
张静一依旧淡定,道:“既然要审,也无不可,锦衣卫这边……若是不同意,难免被人诟病专断,既然有人愿审,臣倒是落一个清闲。”
天启皇帝见张静一一副乐得清闲的样子,心里便有了计较,道:“既如此,那么就如你们所愿吧。”
这三人顿时大喜过望,纷纷道:“谢陛下。”
此时,天启皇帝其实已是归心似箭,他的心思在宫里,自己的儿子已经许久不见了,他在外的时候,便一直挂念,眼看家门在前,于是再不耽误,继续打马入宫。
等天启皇帝的背影走远了,其余之人,便纷纷散去,各自忙碌去了。
倒是魏忠贤,居然没有立即跟着天启皇帝入宫,而是朝张静一看了一眼。
张静一迎着那目光,倒是意会。
二人便索性……不约而同的至大明门的城楼,屏退了左右的卫兵。
站在这里,看着远处连片的官衙,魏忠贤率先道:“这一番去江南,真的吓死人了。”
“魏哥……”张静一笑道:“这有什么吓死人的?”
魏忠贤便道:“是咱受了惊吓,咱现在才知道,陛下是真的主意已定,真打算一条道走到黑了。事先陛下虽然有所征兆,可咱终究不知陛下的决心这样的大。”
张静一有些摸不清魏忠贤的心思。
于是道:“那么魏哥以为……这新政能成功吗?”
“难。”魏忠贤不多想便摇摇头道:“难如登天。”
“何以见得?”
“张老弟啊。”魏忠贤笑着道:“这天底下的新政,五花八门,什么都有,可有的成功,有的莫说成功,便是连边都摸不到一条。不说其他,就说咱们大明吧,你忘了刘瑾的新政吗?”
刘瑾乃是明武宗时期的权宦,在明武宗的支持之下,他立即开始着手推行新政,而明武宗和刘瑾是实在人,他们推行新政的举措很简单,主要干了几件事,第一件:便是裁撤冗员。
也就是官太多了!官太多了,那就得裁撤掉!
这刘瑾也是狠人,二话不说,就裁撤掉了北京和南京各部院官职三十员,地方司道官职六十八员,基层官职二十六员;除此之外,还有天顺朝之后增设的通判官职,合四百四十五员;并裁撤掉云南,山东,贵州,山西,河南等多地巡抚,共十一员。
除此之外,就是限制封荫,在大明文职官员五品至一品,只要有功绩,都可以加封赠。这个封赠是可以传给子孙的,一品官的儿子,可以成年之后立即封五品官,二品官的儿子,则可以封六品官,以此类推。而刘瑾则直接改了,能不封的就不封。
这第三样,则是翰林外放,翰林乃是清流官,都在京城里,刘瑾觉得这群家伙眼高手低,于是要求他们去地方上任职。
这第四件,则是惩治贪腐,而且为了揭发,弄出了一个欢迎大家相互举报,谁举报谁就可升官的戏码。
除此之外,便是限制朝廷驿站的私用,滥用、要求重新丈量天下的土地、并且加强京察等等。
当然,刘瑾的结果很不好,因为他立即招到了天下官员和士绅们的反扑,最后落了一个千刀万剐的结局。
魏忠贤提到刘瑾的时候,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张静一:“那刘瑾当初,何等的跋扈,权柄何其重也,可最后呢……他的霸道手段,有人屈服了吗?张老弟再想想,你这新政,比起刘瑾的新政,谁更猛烈呢?刘瑾这些举措,尚且落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。如今张老弟这不但是损害了别人的利益,这分明是要挖别人的根,那你想想看,和这么多人作对,张老弟又将置于何地?”
张静一听罢,点点头,随即皱眉起来:“这样说来,魏哥也不支持新政,认为一定不会成功?”
“咱当然认为很难成功。”魏忠贤拉下脸来,道:“可是谁说咱不支持了?”
张静一:“……”
魏忠贤很是认真地道:“知道难是一回事,因为知道新政的难处,故而做好最糟糕的心理准备。但是支持新政又是另一回事,这是两回事!”
…………
第二章,还有两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