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锦衣 > 第五百四十六章:大喜

我的书架

第五百四十六章:大喜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  朱由检此时口里还衔着这黑乎乎的蒸饼,却已嚎啕大哭。

  在这鬼地方呆了一年多,而如今……终于有了成果。

  不只如此,对于朱由检而言,这黑麦的种植成果,足以让天下任何的功劳在此面前都黯然失色。

  什么赫赫战功,什么实行仁政。

  什么三皇五帝之治,亦或者什么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

  这天底下,还有什么比让这天下突然多出接近两三成的肥沃耕地,有更大的功德?

  十年之内,这辽东万里的疆土,便可开辟无数的麦田,耕地的数目,只怕可以和整个江南区域相比。

  可怕的是……这里还是一马平川,没有数不清的高山和河流水网。

  这是一下子增加了多少耕地啊!

  更可怕的是,这黑麦生命力极顽强,这就意味着,不需要过多的精耕细作,即可产粮。

  而且,现在关中和河南等地,甚至在未来……还可以尝试将这些粮……往大漠深处,甚至是极北之地尝试种植。

  一旦……一旦连那儿……都可耕种……这又意味着什么?

  朱由检潸然泪下,一面流泪,一面吃着这黑乎乎的蒸饼。

  这是他这辈子,吃下的最好的食物。

  而后……

  农人们纷纷来了。

  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传来。

  隔壁几处的试验田,也可以收割了。

  虽然面对这风雪,而且这天寒地冻,可是黑麦几乎没有受太大的影响。

  不只如此,隔壁有一处试验田,虽还未开始收割,但是亩产量,可能比此处更好。

  甚至还有人,将黑麦的麦秆尝试着拿去给马圈和牛圈里的牛马吃。

  效果不错,至少牛马吃了,而且吃得颇为香甜。

  这就意味着……土地不只可以耕种产量,甚至它的秆子和叶子,还可以喂养牲口。

  朱由检忙不迭地记下,立即道:“快,要快,立即让人……修书……去给京城报喜,这奏疏的开头,要用大喜的字眼,哈哈……我大明……百年之内,再无粮荒了。”

  此时的朱由检,喜气洋洋,他交代过之后,却又皱眉起来:“不成……这粮食要火速地推广开来,要在辽东……开荒,不能耽误了,关内这些年,情势已急转如下,到处都是饿殍和流民,多耽误一年,就少产许多的粮食,若是上奏,朝廷还需派钦差来核实,这一来一去,小半年的功夫也就过去!”

  “来人,来人,备马,备马……孤王要亲入京城,给陛下献上这张兄弟的喜麦,孤王要亲自向朝廷诸公讲解,争取讨得圣旨来,立即着手推广,现在……一刻也耽误不得了,还有……这些粮……可不要吃了,先挑麦种,来年咱们还得育苗,还得推广,留下的劣质麦种,才可拿来黏成面粉……噢,给我预备十斤黑麦……来人……随我入京。”

  王承恩一听,早已吓了一跳,忙道:“殿下……现在?”

  “就是现在……”朱由检斩钉截铁地正色道。

  “不如明日清早……”

  “清早赶不及了。”

  “可现在大雪……”

  “孤王熬得住。”

  王承恩苦笑,他有种种理由阻拦朱由检。

  可朱由检却只需一个理由非要立即动身不可。

  时不待我,多耽误一刻,都可能来不及明年开始的春耕,必须事先在辽东各处,提早进行垦荒!

  虽然距离春耕还有数月的时间,可毕竟这里距离京城遥远,再加上还有许多事,需要提早做好准备,一日都耽误不得了。

  王承恩道:“奴婢陪殿下动身吧。”

  “你去也是累赘,孤王要快马加鞭,片刻也耽误不得,选几个身强体壮,熬受得了苦的。”朱由检不容置疑地道:“路上只带三日的干粮,三日之内,要抵宁远,在那里歇歇脚之后,就可补充干粮,继续出发。一切从简,带着黑麦,还有孤王这些日子记录的簿子即可。”

  他不容任何人拒绝,半个时辰之后,居然直接骑上了马,承载着希望,而后……策马消失在了风雪之中。

  王承恩站在原地,不禁唏嘘……

  只是……对于王承恩而言,这也是足够令他欣慰的。

  他明显地感觉到……信王殿下……又活过来了。

  自打在归德发现被人背叛,发现周王妃自缢而死,信王这三年来,沮丧至极,再不复当初一般的锐气。

  可如今,这一股勃勃生机,却似乎重新回到了信王的身上。

  “这确实是祖宗显灵啊!”

  风雪之中,王承恩的眼角,也禁不住湿润,他举袖擦了擦,再要抬眸张望的时候,那一队策马之人,早已在风雪之中销声匿迹。

  …………

  锦衣卫已开始改革。

  原本有一万七千人,张静一直接将大汉将军从锦衣卫剥离,如此,便只剩下了一万三千人。

  而后再通过考试,将四五千年纪太大,已无法复习之人排除在外,给了他们一个引退的待遇,虽然每月还付给他们一半的薪俸,可对张静一而言,还是赚了的。

  毕竟,让不合适的人在不合适的岗位,制造的麻烦,绝不是这点银子这么简单。

  考试之后,不少人录取,其实这考试的难度,比正常报考的人要低不少,真要努力复习,几乎都能中。

  毕竟卫中的人……大多家境都不错,此前就有识字的基础。

  不过在备考的过程,通过不少的备考资料,背诵得多了,许多人也开始对这个世界,有了新的认知。

  什么天文地理,什么作小文章,还有简单的算术,以及一些简单的杂学知识,虽当时只是靠死记硬背下来,可毕竟……在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印记。

  紧接着,便开始有人轮替去军校的第三特别行动教导队学习。

  往往这种学习是三个月,第一个月是基本的新生员操练,每日所学的,便是最基础的新兵操练。

  打熬体力,纪律分明,乃是基础中的基础,最重要的……还可学习到注意衣冠,以及培养耐力。

  这一个月,乃是重中之中,若是连这一个月都熬不过去,那么就不算是自己人了。

  当然,这种新兵的训练,某种程度,也是在培养一种叫共同记忆的东西。

  大家虽来自不同的千户所和百户所,有着不同的职位,祖籍也各有不同。

  可毕竟一起吃一起睡过,也一起熬过苦,一起有泪有过欢笑。

  此时……某种精神上的纽带也就慢慢连接起来,彼此之间,便多了一层维护这个群体的自觉意识。

  而这个纽带,就成了他们共同的恩师张静一。

  此后的两个月,便是专业的操练了,大家开始分流,刺探的緹骑,会进入緹骑班,专门有人教授他们学习各种刺探的技巧,不只如此,也开始教授他们学习各种武器,尤其是短枪……短枪乃是近身最好的武器,这对于刺探甚至是暗杀,都有巨大的好处。

  除此之外,还有负责卫戍以及缉捕、巡视的校尉,校尉的职责更简单,他们是锦衣卫的重要保障。

  当然,也有不少人,在当初考试以及新兵操练的时候,发掘出了不同的才能,有的进入纪律培训班,专门负责未来的督查之责。

  也有人精通文墨,则送去培训案情的分析。

  张静一为了培训,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也花费了许多的心思。

  他有时亲自前去授课,讲解的多是近来新县千户所的一些案例,或者是和人讨论案情。

  这锦衣卫上下……包括了南北镇抚司,人员几乎精简了一大半,起初大家都有抱怨,不过很快,这种抱怨开始慢慢的消减,大家这才意识到,这张都督对别人很狠,可只要乖乖听从他的命令,那么他绝不会故意为难你,而且办事也公正。

  若是你能入学,尤其是熬过了第一个的新兵操练之后,他就几乎将你视为自己人了。

  以至于一个校尉需要娶妻,因为早就选好了吉日,不得更改,所以前去告两日假,张静一竟亲自批示,让人送去大礼。

  堂堂辽东郡王,亲自命人送来礼物,这对于这样的人家而言,绝对是可以吹嘘半辈子的事。

  再加上操练的时候,心无旁骛,渐渐的,大家开始对张静一死心塌地起来。

  张静一忙碌的脚不沾地的时候,这朝中却已乱成了一锅粥。

  果然……出事了。

  内阁诸学士,以及六部尚书,一同请见天启皇帝。

  天启皇帝随即不但召见了他们觐见,而且还将张静一也叫了来。

  这一次天启皇帝没有在西苑召诸大臣,而是现在了紫禁城的暖阁。

  此时天寒地冻,便连天启皇帝也觉得懒洋洋的。

  诸臣给他行礼,而后天启皇帝看向张静一:“南京锦衣卫,可有什么奏报传来?”

  张静一奇怪的道:“陛下想要什么奏报?臣近来在整饬锦衣卫……”

  天启皇帝便看向魏忠贤:“魏伴伴,东厂那儿呢?”

  魏忠贤忙道:“陛下想要南京哪方面的奏报?”

  天启皇帝不耐烦的磕了磕案牍,道:“关于魏国公和南京六部。”

  ………………

  调整作息时间,睡觉去了,晚安。

  
sitemap